付永春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University of Auckland) 电影学博士
传媒与法学院副教授
华莱坞与全球传播研究所所长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华莱坞电影研究中心主任
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
付永春老师胖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保持明亮的小眼睛,眼神里散发着追求知识的光芒。用他的话说就是“读书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做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正因为这些纯粹的乐趣一直鼓励着我向前发展”。
大学毕业后,付永春在山东一所高中当英语教师。教书两年,“我发现我更喜欢在讲台下面听课,继续读书。‘以学术为志业’的信念从2004年就开始一直伴随着我至今。”付永春如是说。
在上海大学深造期间,付永春在老师们的引领下进入学术圈,连学术路径以及学术兴趣也都是受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致力于美国电影审查和分级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至2009年,他就这一领域发表了6篇论文。出国后,付永春的科研方向转向早期中国电影和电影产业史等方面。付永春最初的想法就是:用原始研究资料来做一些扎实的学术研究。在新西兰攻读博士期间,他就发表了两篇A&HCI论文。2019年,他出版的专著The Early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Industry一书也是由其博士论文改写而成。付永春回忆著作出版的过程时说,“选择出书还是选择拆成论文单独发表是我当时面临的一个挑战。我觉得不能单单的为了国内的评价体系来约束自己的研究,我想向更高的标准去看齐,所以我选择了在国外知名出版社出书”。这本英文专著在罗德里奇出版社出版,他微微一笑并表示,希望自己以此基础上,在电影学术圈里继续前行。
对付永春来说,深造期间遇见的老师们不仅是他学术上的榜样,也教给他更多为人处世的经验,方方面面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时至今日,付永春对帮助他成长的老师心存感念,如今他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们的引路人。
2014年12月,付永春进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付永春说道,“当时申请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时,北京电影学院也通知我入职。我综合了各方面的考虑,决定选择宁波理工。事实证明,这是一件正确的决定。”付永春特别提及学校的团队氛围:“我与很多同事之间的学术志向相近,学术氛围融洽。我和王军伟、邱子桐、郭晶、徐艳蕊、文娟、林海福等老师以及新来的张侃侃、倪子荃和张凯旋等老师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创造力和亲和力的团队。这也是我们学校的‘软实力’,不断吸引着新鲜血液的加入”。
学术严谨、热爱科研,是同学们对付永春老师的一致评价。“上付老师的课,能真切感受到他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坚持与热爱。课堂上的学术氛围特别好,对我们影响也很大。”“我就是电影史课上被付永春老师所述的民国故事吸引,跟着他研究民国电影史。在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热情的科研态度的引领下,经过两年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我的毕业论文圆满完成。”
上课时,付永春并没有多余的装备,往往只准备了一瓶水与一把好嗓门,却能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将电影发展过程中的条条脉络与时代特点讲得头头是道,并且结合相关的影片,帮助同学们清晰地感知与理解电影经历的种种变化和电影人为之做出的努力。他的脑海里仿佛早已搭建好一座属于电影的楼阁,而他的讲述会带你迈入其中,去体会电影的魅力与魔幻。
“尽管大多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目标不一定都是学习成绩上的目标,但只要是对自己未来负责的目标,我都非常欢迎。”付永春针对传媒学院的学生创办了华莱坞电影研究工作室,招募有意考研和出国且对电影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进入工作室,有针对性的培养。他说道:“我希望经过两至三年的指导,使他们能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能够早日进入学术科研圈开创属于他们的天地。”在付永春辛勤的付出和严谨的科研精神的指导下,工作室共培养了70多名毕业生,其中有十数名毕业生前往纽约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
教育改变人生。付永春表示,他出身于农村,自己很清楚,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可能自己的人生会是另外一条路径。在中国,读大学是实现社会阶层跨越的一个重要步骤。读了大学会有相对较多的选择。除此之外,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职业教育的人才在逐渐增多,蓝领工人的工资和地位也在相应增加,人们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也更多。选择是一时的人生,但人生是永恒的选择。